爱游戏官网入口、13年水处理设备制造商

专注水处理设备定制、生产,安装一站式服务商

爱游戏官网入口

新闻中心

水处理设备哪家好?

联系我们

爱游戏网页版官方入口

2022年中国水处理剂行业重点企业洞析:泰和科技VS清水源「图」

  水处理剂,是指为了除去水中的大部分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(如腐蚀物、金属离子、污垢及微生物等),得到符合要求的民用或工业用水而在水处理过程中添加的化学药品。水处理剂是精细化工产品中的一个重要门类,有着非常强的专用性,不同的使用目的和处理对象,要求不同的水处理剂。

  通过有关的资料查询及数据比较,选取了水处理剂行业内的两家上市企业:山东泰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泰和科技”)和河南清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清水源”)来做关于水处理剂行业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。

  泰和科技于2019年11月28日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(股票代码:300801);是全球领先的水处理剂专业生产商之一,产品最重要的包含磷系和聚合物类水处理剂,国内首家利用管式反应器实现基本的产品的连续化生产,是国内的药剂龙头。泰和科技的产品最重要的包含阻垢剂、缓蚀剂、杀菌灭藻剂、螯合剂、分散剂、反渗透药剂、助洗剂等,是国内顶级规模、品种最全的水处理剂专业生产企业之一。

  清水源于2015年4月23日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(股票代码:300437);作为中国化工学会工业水处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、全国化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处理剂分会委员单位,先后参与制定、修订了24项国家标准及45项行业标准,拥有90余项专利,产品出口50余个国家和地区。清水源同中国科学院、清华大学、同济大学、郑州大学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,建设了“河南省水处理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、“河南省智慧水处理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”等。

  对比而言,清水源的企业总资产更为雄厚。泰和科技2022年的总资产(29.1亿元)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3.8%;清水源的2022年企业总资产则是31.3亿元,同比下降12.7%。

  从2022年净资产规模来看,泰和科技(23.7亿元)高于清水源(16.0亿元),同比变化率分别是12.2%、-1.6%。

  2022年,泰和科技总营业收入为27.3亿元,同比增长23.4%;清水源的总营收(18.0亿元)较上年增长10.2%。此外,泰和科技(22.6亿元)的2022年企业总经营成本高于清水源(16.5亿元),同比变化率分别为19.8%、10.9%。

  分产品来看,泰和科技和清水源的企业营业收入都大多数来源于于水处理剂。2022年,泰和科技的水处理剂及其联副产品营收在企业总收入中的占比达91.20%;清水源的水处理剂及衍生产品营收占了企业总收入比例的91.12%。

  2022年,泰和科技归属母公司净利润(3.98亿元)高于清水源(-0.44亿元),二者之间相差了4.42亿元。

  相关报告: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《 2023-2028年中国水处理剂行业发展前途预测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》

  2022年,泰和科技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(17.64%)高于清水源(-2.75%),盈利能力也较清水源而言更为优秀。此外,泰和科技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变化幅度更小,走势更平稳。

  2022年,泰和科技和清水源的研发投入金额均较上年有所减少。其中,泰和科技的研发投入金额为0.73亿元,较上年减少了0.07亿元;清水源的研发投入金额为0.22亿元,同比减少了0.05亿元。从研发投入总额占据营业收入比例来看,泰和科技(2.68%)的2022年投入占比率高于清水源(1.23%)。

  分企业来看,泰和科技的2022年水处理剂行业营收24.9亿元,同比增长12.7%;清水源则是营收16.4亿元,较上年增长36.9%。

  2022年,泰和科技的水处理剂经营成本为18.92亿元,同比增长10.19%。清水源的水处理剂经营成本(13.97亿元)较上年增长49.33%。

  2022年,泰和科技的水处理剂行业毛利率为23.9%,较上年增加了1.75个百分点;清水源的水处理剂行业毛利率为15.0%,同比减少了7.07个百分点。

  2022年,泰和科技的水处理剂及其联副产品生产量为26.46万吨,同比增长5.35%;水处理剂的销售量是26.28万吨,同比增长3.80%;库存量(1.65万吨)则是较上年增长18.53%。

  2022年,清水源的水处理剂(不含衍生品)生产量为15.80万吨,同比增长30.18%;水处理剂的销售量(14.72万吨)则是较上年增长32.90%。

  华经情报网隶属于华经产业研究院,专注大中华区产业经济情报及研究,目前主要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传统及新兴行业研究、商业计划书、可行性研究、市场调查与研究、专题报告、定制报告等。涵盖文化体育、物流旅游、健康养老、生物医药、能源化工、装备制造、汽车电子、农林牧渔等领域,还深入研究智慧城市、智慧生活、智慧制造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消费、新金融、人工智能、“互联网+”等新兴领域。